紙引未來訊在畢節(jié)大方縣綠塘鄉(xiāng)的龍蒼坪北邊山下,有一個名叫楓竹壩的地方。這里因生長著許多楓竹而得名。一叢叢的楓竹,任性地長在丘陵上、山洼里。陣風吹拂下,只見竹林隨風起伏,如波如浪。寬大的楓竹壩,居住著該鄉(xiāng)高潮村長巖腳組、山腳組、楓竹壩組的200多戶村民。座座房舍在滿是楓竹的幾山幾凹之間,在林木繁蔭,秀竹叢叢的陪襯下,村寨的景致相當不錯。
鳥瞰楓竹壩
造紙用的窯子
鳥瞰楓竹壩
造紙工藝復(fù)雜
“現(xiàn)在存在的楓竹林,還有百數(shù)畝之多。以前,我們這幾個村組,有造紙作業(yè)的人家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幾乎全部人戶都來造紙。”當?shù)氐男W(xué)退休老師介紹。
據(jù)了解,楓竹壩的村民造紙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寨上派人去四川請造紙師傅來傳授工藝,開辦紙廠。
據(jù)當?shù)厝酥v,造紙工藝十分復(fù)雜,每造出一張紙都很不易。
春天過后,楓竹筍開始陸續(xù)長出。當竹枝上開始長葉的時候,造紙的人家就把竹子砍了,成捆的背回來,放在石上捶破成絲,裹上石灰,然后用窯子上的大鍋加大火煮上一個月左右,這是頭道工序。
接著又在大鍋里邊翻攪竹絲邊進行二次熬煮二十來天,才用牛拉著石碾子來碾碎煮過的楓竹。竹子被碾得很細成絲絨了,把它放入槽子,然后加入從遠方買來的楊桃根,把楓竹絲進一步分質(zhì),再用簾子(做紙用的工具)在水里抄出一層又一層的薄薄的竹絲紙坯,放在太陽下曬干。
之后,放入用石灰粉刷的長2米多,寬1米左右的坑里,用坯火烘干,最后揭層打捆,等待商販來購買。有的人家直接運到臨近的集市上去零售或批發(fā)。
造紙用的窯子
作坊遺跡難尋
楓竹壩的村民做紙,以前是集體統(tǒng)一制作,后來分開成個體戶制作。那個時候,楓竹壩村寨里“咚咚”的捶竹聲,“吱吱”的碾子聲,大鍋里“哧哧”冒出的蒸氣,匠人的吆喝聲,組成了一首首古老的歌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里的造紙成本上漲,村民覺得外出打工比造紙的經(jīng)濟效益好,就紛紛出門打工了。“現(xiàn)在,我們這個地方,只有個別人家還保留著造紙用的槽子和石碾等器具,而大部分人家的造紙用具都找不到了。”當?shù)卮迕裾f。
如今,在楓竹壩除了村落和山野之間叢叢的楓竹外,很難找到造紙作坊的遺跡。這個古老的原始造紙行業(yè),在楓竹壩也畫上了“句號”。
據(jù)了解,綠塘鄉(xiāng)位于大方縣西部,東鄰高店鄉(xiāng),南接鼎新鄉(xiāng),西與金海湖新區(qū)岔河鎮(zhèn)、納雍縣厙東關(guān)鄉(xiāng)相連,北抵文閣鄉(xiāng),東北長16.5公里,南北寬5.2公里,屬喀斯特地型帶,山體切割深,海拔高差懸殊(最高海拔2325米,最低海拔1450米),氣候濕潤,是該縣典型的高寒山區(qū),距大方縣城33公里,距畢節(jié)市區(qū)50公里。綠塘鄉(xiāng)礦產(chǎn)資源豐富,具有良好的發(fā)展?jié)摿Α?/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