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gan.net/wp-content/uploads/uploadimages/2015/08/0330204Ci.jpg)
香港奎霞同鄉(xiāng)會俚語工作坊
林和安,1962年由泉州南安移居香港,憑著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信念,進入電子界。23歲便成為德國德律風根PAL彩色電視技術大師,1976年創(chuàng)辦《世界電子》貿易公司。1985年他跨入印刷界;1987年開始擔任香港印藝學會公關總監(jiān)達29年;1999年他又跨入網絡界,成功創(chuàng)辦大中華印藝網和世界網絡;2012年他進一步跨入出版界,而他所編著出版的圖說《閩南俚語》,更創(chuàng)下閩、港、臺二個月內印刷四個版本的奇跡?!堕}南俚語》的出版,承載著閩南人的處世智慧,也閃耀著閩南人的創(chuàng)客精神。
2015年年初,幾本于香港出版的《閩南俚語》由香港天地圖書總編輯孫立川先生帶至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分享,林和安先生的名字也因此令在座的本地文史人士所認識。這本內容豐富、印制精美的《閩南俚語》獲得眾人的認可與贊譽。
一般而言,此類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書籍多出自于業(yè)內人士之手,而這本書的作者林和安,卻出身電子行業(yè)。自謙學識淺薄的他,自2012年起著手編撰這本書,歷時三年余,終于成書并在香港、臺灣、泉州出版,在兩岸四地發(fā)行,體現出一位孜孜追求閩南傳統(tǒng)文化的愛國愛鄉(xiāng)人士的赤子之心。而林和安頗富色彩的人生經歷以及創(chuàng)作《閩南俚語》一書的心路歷程,也頗值得賞味。
23歲成為德國PAL彩色電視技術大師
林和安于上個世紀60年代從泉州南安移居香港,年輕時投身當地電子行業(yè),從事PAL彩色電視維修、訓練工作。1973年,被公司派往新加坡ROXY廠德國德律風根彩色電視生產線指導、訓練技術人才。
由于對電子技術頗有興趣,林和安閑時喜歡寫寫文章,常常在香港、內地的電子雜志上發(fā)表。1985年,對印刷出版深感興趣的他加入香港印藝學會。因熱忱參加會務,1986年底,應時任香港印藝學會主席余鴻建之邀,獲選成為該學會的執(zhí)行委員迄今,從1987年開始負責兩岸四地/華語地區(qū)公關聯絡事務,擔任公關總監(jiān)已逾29載。
1999年3月,在臺灣印刷界泰斗李興才教授的激勵與支持下,林和安創(chuàng)辦了“大中華印藝網”,從而開啟了中國印刷行業(yè)信息傳播和交流的互聯網新時代,推動印刷工業(yè)進入數碼化、網絡化的新發(fā)展路徑。
回首40余年人生歷程,林先生極為感慨:“1973年,當時我23歲,整理完善德國德律風根PAL彩色電視技術線路圖工作原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東南亞地區(qū)傳播,成為當時當地的傳奇人物,達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高峰。2012年專心整理編撰《閩南俚語》,更是追尋當年感悟的又一人生勝景。”林和安告訴記者,自己總結過去的經驗,不外乎有以下兩點:一是拜社會賢達為師,以行業(yè)先進為友,方能集聚精英智慧、社會力量,多辦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大事;其二,唯有自己堅信堅持,多聽各方意見,方能開闊視野,提升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水平,最快最好地辦成所想完成之事。
67歲著書圓自己的夢
電子行業(yè)出身的林和安,怎么會與閩南文化書籍的創(chuàng)作牽出了因緣?說起來,還的確是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這句老話。
2012年7月,林和安在香港奎霞同鄉(xiāng)會與鄉(xiāng)親聊天,香港奎霞同鄉(xiāng)會創(chuàng)會會長林華樑談起閩南文化,擔憂閩南文化再不整理保存,恐怕漸漸會失傳,將是中華文化的損失。這句話引發(fā)了林和安內心的創(chuàng)作想法。
在堂兄林華樑及鄉(xiāng)親鼓勵下,2012年8月,林和安先是在大中華印藝網上專辟“閩南俚語”欄目,以圖說《閩南俚語》為傳播閩南文化的特色和亮點,首先開啟了網絡宣傳之路。
“創(chuàng)辦《閩南俚語》頻道是《大中華印藝網》‘弘揚中華文化’的延續(xù),也是我追求年輕時代夢想的一種機緣。希望《閩南俚語》能良性影響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傳承閩南文化的精髓,并將閩南文化傳播到全球每一個閩南人社區(qū)和每一位閩南人心中,擴大全球5000萬閩南人對社會的巨大影響?!?/p>
林和安表示,自己雖然身為閩南人,由于移民較早,閩南話也不地道,年輕一代閩南人能操流利閩南語者不多。編著《閩南俚語》是想借老祖宗智慧喚醒一些正確的價值觀而已。“寫書這三年困難重重,非常不易。我文化基礎差,雖寫過不少文章,但編著這種傳統(tǒng)文化壓力甚大,但我逢山開路,遇河搭橋, 用過去研究發(fā)展電子科學的鉆研精神與方法來處理閩南俚語。我對自己承諾,有生之年一定要把閩南俚語整理成書并形成體系?!?/p>
2014年,澳門世界閩南文化節(jié)上,林和安認識了不少世界各地的專業(yè)閩南文化學者,特別是臺灣的趙聯政老師更是無私奉獻,熱誠協(xié)助完成手機及網上之有聲版,同時修正文字及加注臺羅拼音,使其達到臺灣“教育部”之出版水平?!啊堕}南俚語》可說是我推動閩南文化在內地、香港、臺灣三地合作交流如一家,所呈現的重要成果。目前可以說圓了我自己這部分的‘中國夢’?!绷趾桶灿X得很欣慰。
“這本書不是內容文句如何精,繪圖如何好,印刷如何精美。主要核心價值在于通過《閩南俚語》一書,能與內地、港、臺、海外華僑閩南學者結合,一起協(xié)助優(yōu)化,達到閩南人有共同文化紐帶價值的作用,這是本書的真正‘含金量’, 也是最為難得之所在?!?/p>
眾志成城共推閩南文化
林和安說,《閩南俚語》二個月內在泉州、香港、臺灣同時發(fā)行,其實也是眾多閩南文化學者以及關心支持閩南文化推廣的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資料收集、注釋、繪圖、出版,無不需要專業(yè)人士的支援。各界朋友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都極為重視和熱愛,讓林和安十分驚喜,感動至極,也使他更有自信,決心將這項工作堅持到底。盡管前期工作艱難,但隨后眾志成城,進展非常順利,目標實現遠遠超過預期。真是驗證了林和安所言:“我一生喜歡參與眾多社團活動,但個人認為能投身于這種文化公益事業(yè),更是非常快樂之事,也是最有價值的體會?!?/p>
綜觀林和安先生出版《閩南俚語》一書之堅持與奉獻,就像在《大中華印藝網》建站之初,其好友李興才教授的贈詞:“盡心盡力不計得失,吃虧是福與人為善?!逼浣Y合兩岸四地學者專家,盡心盡力推廣閩南文化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鏈接 閩南語俚語小貼士
閩南人是漢族的一個民系,從五胡亂華之后分批南遷,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州、泉州、廈門、龍巖和臺灣以及溫州東南部,所說語言被稱為閩南方言或閩南語。
閩南語原稱“河洛語”,發(fā)源于黃河、洛水流域。閩南語曾是中國唐朝和北宋時期的官方語言。唐朝末年是中國五代十國的軍閥割據年代,中原人為躲避中原的內亂與戰(zhàn)亂,分別在唐朝末年和北宋末年大規(guī)模遷徙到福建南部,讓河洛語在福建生根、開花、結果,并漸漸演變?yōu)楸S兄性糯Z文的閩南語。隨著閩南人口的對外轉移,閩南語在臺灣地區(qū)及日本、東南亞、西方國家的華人區(qū)中占據一定位置,形成一定影響。
閩南俚語是閩南當地人民喜聞樂見、流傳廣泛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由于保有唐代詩詞音韻,所以其文化寓意豐富,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朵奇葩,甚為寶貴。但隨著社會進步,人群遷徙與流動加快,方言之一的閩南語,特別是閩南俚語正在從華語普通話社會主流中淡出,后繼乏力顯現。如果不進行有效發(fā)掘、整理,恐將失傳,亦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的一種損失,殊為可惜。
本文發(fā)表于《東南早報》?記者:顏瑛瑛 網址: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5-08/28/content_155531.htm
具有濃厚閩南生活色彩的俗語,俏皮中隱藏著智慧,是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凝結而成的璀璨的明珠。它洗練詞匯,詼諧雋永,寓教于樂,極易為厝邊頭尾接受而流傳久遠。
閩南俚語沒有長篇闊論、嚴于說教之感,卻蘊含了許多先輩的生活智慧,且富有哲理,使人們能從中獲得樂趣、智慧和啟迪。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閩南方言在閩南地區(qū)的地位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本土青少年不會說閩南方言,一些閩南方言夾雜了普通話的特點,喪失了初期的純正。與此同時,不少幽默風趣的閩南俚語也逐漸開始變得鮮為人知。
近日,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將數百本林和安先生編著的《閩南俚語》分贈給各縣市區(qū)中小學圖書館,本期《閩南周末》采訪林和安及其收集閩南俚語成書過程,借此引起人們對泉州方言的關注,共同保護泉州方言,乃至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賴小玲)
本文亦被光明網、中國網、中華網、TOM、21CN等網站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