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著逾一百二十年歷史的株式會社竹尾造紙,一直從事特種紙等多種多樣的紙品業(yè)務,無疑是日本近現代紙文化進階歷程的見證。
![日本一家造紙株式會社](http://www.opensourcehelpwanted.com/file/upload/202103/23/092145311.png)
1870年,即中國清朝同治九年,也就是日本的明治三年,日本也開始受到西方造紙技術的影響,這是日本造紙文化的前半段歷史。此時,竹尾的創(chuàng)始人竹尾榮一先生在接觸西方紙、學習了它們的造紙技術和理念之后,于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成立了竹尾這家紙業(yè)公司,從某種程度來說,帶領著日本的造紙文化和制作技術進入到“下半場”。
竹尾自1899年創(chuàng)業(yè)以來,通過開發(fā)和供應豐富色彩和多種類質感的高級特殊印刷用紙“藝術/花紋紙”,為紙張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在與國內外造紙公司合作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也與原研哉等眾多頂級設計師一起策劃開發(fā)生產各種類型的紙張,并在竹尾本社、東京銀座伊東屋、東京南青山、大阪淀屋橋、福岡都設有見本帖店面,為激發(fā)人類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最不可思議的是,雖然見證并全程參與了紙文化在日本的進化歷程,但自始至終沒有建立自己的工廠。這樣考慮自然有其道理:如果一開始就建立自己的工廠,那么一定會緊跟市場甚至迎合市場,只顧著滿足社會的流行風潮,反而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看不清未來方向。將用于工廠的精力和成本變成對紙品的專注研究、投入開發(fā)以及對市場風向的前瞻判斷,于是,竹尾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我們的目標,是與客戶一起去尋找一張好紙”。為客戶提供有品質、合適的紙張,是竹尾的使命。這本身就是一種類似“幕后英雄”的行為。而“宛如珀”就是這樣一張有故事的紙。
去過日本的人大概會記得,日本電車、地鐵里常常有一些懸掛式海報,其中相當一部分都用的是“宛如珀”。它和銅版紙、涂布很厚的紙張產生的視覺效果和沖擊力非常不同。像豐田、資生堂、西鐵城等品牌,都在其戶外宣傳廣告中廣泛使用了這種紙張。
摸上去潤滑而不失質感,又能實現接近相片的印刷效果,微微泛白的這張“宛如珀”,其實凝聚著一種“平衡”的巧思。通常,為了實現完美的圖像印刷效果,會在紙張上進行涂布,這樣,紙張會變硬而失去原有的手感,同時也會產生其他問題。在日本,紙張常用于和女性的皮膚做類比——沒有進行涂布的紙張相當于“素顏”,看上去原生自然,涂布之后的紙張則像化妝后的皮膚,雖然光滑,但如果涂得太厚則會失去原有的質感和真實感。宛如珀的誕生恰是基于這樣的社會現實和客戶訴求,較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它的研發(fā)投入也導致其價格高于普通的紙張(可能會是后者的四五倍),最直接的結果是進入中國市場不順利,與其相關的推廣工作也一度擱置。直到2017年左右,有客戶開始提出這方面的需求,嘗試之后也表示“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紙”,并接受了它的價格。
竹尾紙業(yè)有自己的品牌堅持:一方面不去盲目追隨流行“趨勢”,一方面,嘗試探索“明日之紙”的可能性。
首先要解釋一下“明天”這個詞。在日本,紙張被比喻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晴雨表”。在當下全球的紙張消費中,中國是增長最快的市場。這其實也反映著國家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步調節(jié)奏。“重點是紙張的應用場景和使用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竹尾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到推動社會文化發(fā)展的行動中。從單純經濟利益的層面看,開發(fā)適合量產、迎合市場的紙品可能會很暢銷,但如果是建立在跟社會文化的推進方向不一致的基礎上,竹尾絕不會去做。一直以來,竹尾探索、研發(fā)的紙品都不是以量產取勝,而是更在意是否有助于推動社會文化層面的進步,今后我們也會秉持同樣的原則。
當然,一種紙張從默默無聞到廣泛使用,也需要合適的方式去推動。跟行業(yè)權威、專業(yè)人士密切探討、合作,特別是設計師。他們往往深諳終端客戶的消費需求,引領市場發(fā)展趨勢,竹尾希望藉由原研哉等設計師的幫助,更清楚地看到紙張行業(yè)的明天和未來。在日本如此,在中國市場也一樣。
日本的紙業(yè)前輩曾說,“紙張是活的”,那些不廣為人知、無法得到普遍應用的紙張,漸漸會“死去”,生命周期很短。現在,竹尾的新員工一般會在入職之后幾個月先到倉庫去,每天參與到觸摸紙張、辨別紙張、清點貨架、核對訂單、打包配送等事務中,在日復一日的近距離觀察和親力親為中,感受不同紙張的特性和生命力。
常常舉辦各類展會,是竹尾和其他紙張品牌不同的另一個方面。對竹尾而言,借助這種平臺去更多展示的意義甚于銷售,有必要讓更多人理解不同紙張的不同應用場景。對品牌來說,無論企業(yè)還是個人用戶,都要一視同仁,實現更好溝通。確實,B端和C端都非常重要。當然,在企業(yè)運營過程中,一直會存在不同的聲音。一線銷售人員往往承受更多壓力,做好B端和C端的平衡也就更為重要。
在日本,也有一句跟中國同樣的諺語“入鄉(xiāng)隨俗”,要想讓品牌在中國成長、發(fā)展得更好,必須遵循這一點。把日本的好產品推介到中國,同時關注、發(fā)現中國市場的好物,是一種可以考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