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從全線上調到漲跌不一,原紙價格終于一改往日漲勢洶洶的局面。據(jù)了解,就在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區(qū)的大型紙廠于近日啟動第四輪調價之時,華南地區(qū)卻有多家中小紙廠宣布降價,降幅最高為250元/噸。
從這波紙價下調的企業(yè)分布區(qū)域來看,除四川丹棱萬平紙業(yè)以外,其余紙廠全都集中在廣東省,而且名單與2月17日漲價的企業(yè)高度重合(最開始漲價的和最開始降價的基本是同一批紙業(yè))。從這波紙價下調的幅度來看,此波漲價潮很有”緊跟“東莞玖龍紙業(yè)的意味,在相近克重的紙種報價上,已經低于玖龍低品質紙種地龍的報價。據(jù)行業(yè)人分析從近幾日原紙價格顯然的滯漲跡象來看,料3月箱板瓦楞紙已徹底沒有再上漲機會。有消息證實,對于這波下調,下游已經有二級廠選擇跟進。
而在前幾日發(fā)布的那篇報道中可知,近段時間以來,因國廢供應逐步恢復,紙廠的廢紙回收量明顯增加,開機率亦出現(xiàn)快速提升。這也就意味著,從2月份開始的原紙供不應求現(xiàn)象將得到較大程度的緩解,市場供應將逐步恢復正常。
不過僅就目前的局面來看,不排除中小紙廠此前價格過高,適當回調,而華東地區(qū)的紙價仍在高位。但從廢紙價格來看,華東地區(qū)的廢紙價格已多日下調,跌幅在30-100元/噸不等?;蛟S,當?shù)丶垉r下調也將為時不遠。
3月6日廢紙價格最高下調140元/噸
2020年3月6日最高下調140元/噸,環(huán)比下調0.38%。華東地區(qū)下調20-140元/噸。華南地區(qū)下調20-100元/噸。華中地區(qū)下調50元/噸。西部地區(qū)下調50-100元/噸。
華東地區(qū)
山東:
山東東營市華泰紙業(yè),箱板紙下調50元/噸。
山東昌樂世紀陽光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山東棗莊豐源中科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30元/噸。
山東濰坊匯勝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山東鄒城太陽宏河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80元/噸。
山東泰安泰和紙業(yè),箱板紙下調140元/噸。
山東天地緣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山東淄博仁豐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山東威海龍港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100元/噸。
山東壽光鴻源(原鑫源紙業(yè))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江西:
江西萍鄉(xiāng)柯美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30元/噸。
安徽:
安徽宿州鑫光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70元/噸。
安徽兆隆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江蘇:
江蘇揚州永豐余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30元/噸。
江蘇響水京環(huán)隆亨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70元/噸。
江蘇徐州中興(建平)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30元/噸。
江蘇徐州大恒紙業(yè),黃板廢紙下調80元/噸。
江蘇丹陽長豐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20元/噸。
江蘇淮安漣水永豐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華南地區(qū)
廣東:
廣東東莞雙洲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100元/噸。
廣東東莞祥興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廣東中山永發(fā)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20元/噸。
廣東中山聯(lián)合鴻興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廣東佛山金盛聯(lián)合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廣東東莞順裕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廣東湛江吉城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30元/噸。
華中地區(qū)
河南:
河南太康龍源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河南許昌老工貿紙業(yè)(原宏偉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河南雎縣龍源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湖南:
湖南衡山新金龍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北部地區(qū)
河北:
河北邢臺柏鄉(xiāng)華興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山西:
山西壽陽強偉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西部地區(qū)
云南:
云南建水春秋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100元/噸。
云南宜良紅星兄弟紙業(yè),廢紙價格調整。
陜西:
陜西寶雞法門寺紙業(yè),廢紙價格下調50元/噸。
從2月中旬至今,位于華東地區(qū)的浙江省應該是紙價漲勢最猛、最密集的省份。但奇怪的是,如今紙廠開機率有所提升,物流逐步恢復正常,當?shù)氐膹U紙價卻始終未見異動,不知后續(xù)幾日是否還會如此。
而除了華東外,其余地區(qū)如華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的廢紙價格也都在下調,最低跌幅為30元/噸,最高跌幅為150元/噸。可以說,事到如今,廢紙價格已經開始全面下降。
玖龍紙業(yè)將于一季度分別在東莞基地和永新基地共投產箱板紙產能110萬噸/年,屆時或將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下游需求仍存提升空間,但終端表現(xiàn)并不樂觀。因此,利好因素逐漸消化,市場供需終將回歸理性,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價格下行風險或將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