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問個問題,這紙貴嗎?
1.不貴,你用吧!
2.這紙可貴了!
經常聽到的紙都用什么單位衡量?
噸?令?張?方?件?卷?柜?刀?手?平尺?
遠了不說,基本上問到印刷紙價通常有兩個答案,多少錢一噸和多少錢一張。
ok,也就是說紙有的按張賣,有的按噸。然后才會被折算成什么令、方、件…
再問個問題,一斤棉花一斤鐵哪個重?——一樣重,這還用問?
哪個體積大?——棉花,能不能有點技術含量,別問這么俗的問題!
好,一斤貴紙一斤便宜紙誰多(同樣規(guī)格的紙,也就是成品尺寸相同)?
你知道嗎?
我也不知道!因為,紙有好幾個特性,如圖:
圖表來源信水紙約!
今天只聊重量和厚度的問題。
常見紙張術語:規(guī)格(紙的長寬)、定量(紙張單位面積的重量)、松厚度系數(shù)(定量和厚度的關系)
前兩個都能理解,系數(shù)是啥呢?介紹一下材料的常見系數(shù):
純質紙系數(shù)1.3-1.35(我們2018年的招標文件上對純質紙有了定義,在此之前未見。)
膠版紙系數(shù)1.2
輕型紙系數(shù)1.4-2.4目前罕見更高
超感紙系數(shù)0.8-1.6或者更高
銅板紙系數(shù)0.8
特種紙(我認為更應該稱之為藝術紙,因為在造紙廠特種紙另有所指。)系數(shù)無標準。
厚度=定量*松厚度系數(shù)
用下表示意:
粉色列為紙的定量,定量示意為128g=銅版;80g=純質;65g=輕型;
藍色列為紙張的厚度,用μm(微米)表示,數(shù)值越大厚度越大,可以看到后面一列的松厚度系數(shù)變化造成80克和65克紙張厚度一致,且比128克略厚或約等于相同厚度;
淺綠列為紙張的噸價,銅版、輕型模擬低價,純質模擬高價;
鮮綠列為紙張的令價,就是每500張紙全開紙的價格,可以看到10000+的紙張價格反而低于噸價6500的銅版。因為128-80=48g,同樣的厚度,紙輕了48g,這一部分都是成本。
要知道大紙(文化紙中,銅版、膠版、純質、輕型多稱為大紙)多按噸采購,按令使用,呈現(xiàn)到書上是每本書多少個印張,對應用紙張數(shù)(印張*印數(shù)/1000=用紙令數(shù),1令紙=500張全開),最終編輯買單的材料是用了多少張紙折算成噸價結算。令價是材料價格的直接衡量標準,一本書中10000元/噸的紙,未必比6500元/噸的紙貴,建議以令價衡量選用的材料是否滿足成本要求。
所以不必被超高的噸價嚇跑,根據(jù)你的產品需要選擇適合的材料,使用中既要滿足內容需要,又要避免性能過剩。造物時代,紙書的生命在于閱讀體驗,讀者會更在意紙書“物”的特質。
以上例舉內文紙,其實特種紙(藝術紙)是同樣道理。大家經常用定量衡量藝術紙,其實這里有點誤區(qū),我也曾深陷其中,原因暫且不提,與本篇分享噸價與令價無關,又可以寫一篇。
藝術紙的選擇就好比買衣服或是買一幅畫。除了羽絨服,又何必在意畫作的定量,布料的磅數(shù)。我們需要的是適合與美觀甚至是共鳴。只要藝術紙送來印刷的大貨和我們選中的樣品具備足夠的相似度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又何必糾結定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