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wǎng)訊 夾江縣馬村鄉(xiāng)一帶,自古以來造紙業(yè)興旺。當?shù)貍鞒泄欧ǖ氖止ひ堉圃旒妓囀加谔?、興于明、盛于清,與明代《天工開物》所載工序完全吻合,再現(xiàn)了偉大的蔡倫造紙術,至今仍閃爍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之光。
古法造紙
72歲的楊占堯是當?shù)赜忻氖止ぴ旒埬苁?,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縣里評為“紙狀元”。300多年前,楊家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從湖北麻城孝感遷徙夾江。當年,入川先祖為了生計,不得不到當?shù)卦旒垜舻淖鞣焕镒龌镉媽W手藝,逐漸成家立業(yè),成為名噪一方的造紙大戶。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傳至楊占堯已有12代。
楊占堯展示手工紙
夾江手工造紙曾遍及全縣“四鎮(zhèn)、五鄉(xiāng)”,從業(yè)人員近8萬人。至今,手工紙產(chǎn)量仍居全國前列,花色品種多達140余種,形成了書畫紙、染色紙、紙制品三大系列產(chǎn)品。
楊占堯說,以前每年五、六月和十、十一月,馬村山嶺茂密的竹林深處,伐竹的山歌都會此起彼伏,人們將百萬斤生嫩竹砍下,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進行水漚殺青、槌打、漿灰、蒸煮、浸泡……歷時3個多月,才能造出一張張潔白的手工紙。
“砍其麻(竹)、去其青、漬以灰、煮以火、洗以頭、舂以臼、抄以簾、刷以壁。”這座立在夾江縣迎江鄉(xiāng)古佛寺的“蔡翁碑”,從清代道光十九年保存至今,上面鐫刻的這24字概括了夾江手工造紙的漚、蒸、搗、抄四個環(huán)節(jié),包括72道工序全過程。
嚴格按照72道工序生產(chǎn)的夾江紙,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與安徽宣紙齊名,一同被國畫大師張大千贊之為“國之二寶”。
為展示夾江手工造紙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發(fā)展的貢獻,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夾江修建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曾經(jīng)是全國最具魅力的百家博物館之一。1996年,博物館搬遷至千佛巖景區(qū)內佩玉泉旁,占地面積約18畝,展館面積約800平方米,以豐富的史料館藏再現(xiàn)這項珍貴的傳統(tǒng)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