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樣的閱讀也帶來了深層的弊端,負面效應正日益顯現。
前些日子,一篇文字以撩人的標題經不斷推送,被廣泛傳播。初看內容,還挺能引發(fā)共鳴,以當今的認識水準看,道理也很充分,但這篇文字通篇的依據卻是某報20年前的一篇評論。盡管引用者也稱如今網絡文章不靠譜,都是你轉我、我轉你,不過引用者還是查到了一位名人寫的文章,里面也有相同的內容,所以引用者自認為“估計不會有假”。對文章依據的這篇評論內容,開始我也深信不疑,可是后來有人稍稍用了一點功夫,找到20年前的原文,翻開一讀,哈,原來里面的意思竟截然相反。其實,傳播不實信息,正是當今很多網絡文章的特點;而你轉我轉、輕信傳言,恰恰也是網絡閱讀的特點。
雖說網絡讓一切無比便捷起來,什么都無需費力,足不出戶,坐在電腦前、打開手機,就可以查閱天下,可惜,越是便捷,就越不想費功夫,技術便捷帶來的正是思維的懶惰。面對海量信息、大量圖文,怎么看都來不及,只能一掃而過,誰有精力潛心閱讀?誰還有工夫辨別真?zhèn)??過去,捧本書閱讀不能不備上字典,不時查閱辭海、翻找相關書籍更是閱讀的題中應有之義;而現在,有誰見過看手機時還兼翻辭書的,即使想翻也沒那個環(huán)境和心情了??磿庆o心下的雅事,與浮躁后的無聊不是一回事。
海量信息對人是沖擊,更是誘惑。誰不想了解天下奇聞,誰不想知道觀點、想法?可如此泛濫的信息和觀點,如何篩選?事實上,代替多數閱讀者篩選的只能是標題和推手們。標題黨這個稱呼,有褒義也有貶義,褒義是作者和編者在制作標題時所下的功夫,我們講新聞史時,絕妙的標題從來都是精彩的一筆;而貶義呢,如今在新媒體中恐怕日漸占了上風,聳人聽聞、文不對題、以偏概全、只提一點不及其余,似乎成了制作標題的訣竅。現在的標題常常還要配上惑眾的大話,否則就沒有點擊率,“這才是真相”“馬上看,不看就被刪了”“趕緊轉,不轉就不是中國人”“轉瘋了”,可看了半天,啥也沒有,和中國人不中國人也沒什么關系,舊聞過了幾年再轉一遍又成天大的新聞了。
閱讀微信是當下的主要閱讀,微信群和微信好友是微信的基本來源,可群和好友大多是近親繁殖,所以發(fā)來發(fā)去的微信,不是同好就是投其所好。閱讀原本是自身修養(yǎng)的提升,好的閱讀可以讓自己換一種角度看世界,但近親繁殖的閱讀卻常常是自娛自樂,是同等水準以下的互相傳遞,相左的觀點、相悖的事實很難入眼。這樣的微信讀了半天,如何深省、怎樣升華?
網絡閱讀還要費眼費工夫,于是,如今網絡視頻脫口秀最時興。從脫口秀中獲取知識,其妙處是,不妨一心二用,有一搭無一搭亦無不可。如今有上千的公號視聽節(jié)目替代了無數人的閱讀,這樣的方式比網絡閱讀還省事,當然比閱讀更加快餐化,一聽了之,別說查閱、思辨,就是走腦有時都可以省略,講什么就接受什么。視聽節(jié)目有無聽眾,關鍵是“說書人”的本事和背后團隊的手段,調侃的無不來點東北聲調,不管有理沒理,一番小品式的譏諷已經讓你當了段子的俘虜;心靈雞湯大概要以南方語音為主,細膩的敘述娓娓道來,無論是否確有其事,感性的語氣已經讓你覺得不無道理。
不可否認,網絡閱讀的大勢已不可逆轉,但改變網絡閱讀的快餐式、浮躁型,不是沒有可能,關鍵是要轉變我們閱讀時的心態(tài)。只有潛心、靜心,不急功近利,不為獵奇八卦而閱讀,網絡閱讀的現狀才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