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時代?;ヂ摼W+賦予了一切“+”的可能與空間,讓“+”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這同時又是一個慎“+”的時代。在碎片化、圈子化、互動化、智能化、區(qū)塊化的背景下,“+”得越多,“÷”與“-”也如影隨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wěn)中求進”既是總原則,也是方法論。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得穩(wěn), +得準,+得實。
出版因其內容的優(yōu)勢,在新一輪互聯網+的大潮中,越發(fā)凸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一輪又一輪的風投過后,玩轉互聯網的大V們驀然回首,發(fā)現昔日的拼流量、拼入口、拼終端已經out了,拼來拼去,歸根結底,拼的還是內容。這既給了出版人信心,也給了業(yè)界錯覺,導致我們匆忙去+,急切想+,憂心被+。
出版+時代,我們怎么+,又+什么?
一+內容。諸君會說,那還用說嗎?我們自恃的、成天在做的不正是+內容的工作嗎?其實靜心省思,狀況非也。現實是,絕大多數情形下我們把內容出版之后就完成了使命,又忙著去出版下一本圖書了。+內容,意味著細分內容的“食材”、多重內容的萃取、聯通內容的邏輯、開發(fā)內容的體系、升華內容的價值。而這些工作,既是知識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又是拓寬知識服務能力的必然,是出版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命題。 (下轉第8版) ?。ㄉ辖拥?版)
二+版權。迄今出版業(yè)界對版權產業(yè)的重視多數還停留在1.0的階段,也即滿足于與作者的簽約。版權的開發(fā)和授權經營也主要盯住簡單的版權輸出和熱門IP的運作。版權作為出版的核心資產和品牌價值的意義,遠未上升到戰(zhàn)略的地位,也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版權的維護、版權的管理、版權的開發(fā)、版權的升級、版權的資本運作和金融衍生、版權資產的并購等等,還只是個別企業(yè)的個體案例,作為體系化、系統(tǒng)化、標準化、資本化的優(yōu)化運營,中國的出版界亟需補上這個短板,亟需培育版權產業(yè)的良好生態(tài),包括引導和培育作者健康、規(guī)范、有序、高尚的版權意識。
三+標準。行業(yè)信息標準化是一切+的基礎,也是出版+技術的前提。以CNONIX為標桿的國家出版信息標準(即中國出版物在線信息交換圖書產品信息格式規(guī)范)已經開始實施,但與國際ONIX的進階相比,我們推進遲緩,行業(yè)的認知普遍欠缺,對出版信息元數據制作的重視度普遍不足。出版業(yè)界長期以來對人文社科的偏愛和對科技出版、技術應用的陌生、漠視,與出版業(yè)界從業(yè)者和領導者的知識結構有關,也與我們重人文輕科技的傳統(tǒng)文人思想相關?;仡櫲祟悮v史上歷次出版革命,哪一次不是技術變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幾乎可以斷言,面對未來,不技術,無出版;不標準,也無出版。出版人迫切需要補上標準+技術這門課。
四+人才?;ヂ摼W+時代,自媒體盛行,以致“主編已死”論似乎成了出版的讖言。毋庸置疑,人才流失、薪酬偏低、職業(yè)危機等問題已是中外出版界需共同面對的現實,堅守理想成了出版人的精神支撐。但正因如此,吸引優(yōu)秀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培養(yǎng)新型人才尤為關鍵。國家所鼓勵的“雙創(chuàng)”之風、“雙創(chuàng)”之策,應當在出版業(yè)界強勁起來,股權激勵、項目制、合伙人等等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理應在出版+其他之前,成為首要+的選項。否則,出版+什么都白搭。
互聯網+,可以+一切,但不等于可以隨心所欲。媒體融合,理論上可以融合一切,但不等于可以融為一體。在“+”的時代,慎+, 是必然的注腳。而對出版+來說,慎+尤為重要。例如——
慎+產品線。今天說特色出版、專業(yè)分工似乎很“古董”,市場風向標成為決策的依據、逐鹿的動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集團與集團之間、出版社與出版社之間同質化競爭越發(fā)嚴重,低水平重復依然如故。而反觀國際出版業(yè),并購重組的邏輯正是專業(yè)化出版。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指向,就出版而言,不正是出版產能的泛濫、產品線的雷同嗎?
慎+IP。今天,說起IP似乎很新潮,其實并不新鮮。但因為與網絡文學聯系在一起,與動漫、游戲、熱播影視聯系在一起,與資本聯系在一起,一夕之間時髦起來。結果,大有將版權產業(yè)與IP劃等號之嫌。事實上,環(huán)顧美、歐、日、韓出版業(yè),能真正與IP共舞的仍是少數,以追求IP取代追求出版的本質,是本末倒置。出版,并不都與熱門、時髦的IP結緣,或這正是出版的“新常態(tài)”。
慎+ VR、AR。與IP熱一樣,近年來,VR、AR甚囂塵上,似乎無R不成文。前沿技術、新奇體驗固然是創(chuàng)新性、時代性的標簽,但不意味著就是標配。這里想說明的是, VR、AR熱給我們的警示是,不能以時髦的技術應用和感官體驗,代替文字閱讀的沉淀、思想價值的領悟。書面知識的習得,遠比技術的更新換代靠譜。出版要跟上技術革新的步伐,但又不能被技術應用勾去了靈魂。
慎+微信。如今,“加個微信吧”早已成為人們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口頭禪,而微信營銷也幾乎成為新營銷的代名詞。然而,微信之“微”,也恰是其局限。微信發(fā)布內容的屬性、朋友圈中的僵尸、點擊量中的刷屏、社群營銷中的盲點,給人以誤導與誤信。出版營銷,要善于從“微”中觀“幾”,從“信”中證“偽”。
2017,又一個別具指標意義的年份。本年,我們將迎來黨的十九大,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香港回歸20周年;本年,將是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出版業(yè)需要下決心、鼓信心,牢牢抓住出版產業(yè)供給側改革的牛鼻子,巧做+法,方能贏得×法效應,在數字出版、媒體融合的大潮中,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