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目前產能過剩的成因。近十年來,我國很多行業(yè)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經不是新問題,曾經反復多次出現過,呈現周期性顯現的一大頑癥。究其根本成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政府配置資源的后果。市場經濟的主旨是要在配置資源方面起基礎性作用,而我國由于政府職能改革滯后,發(fā)改委等諸多部門成為配置資源的主管部門,由他們批資金、定項目。由于政府配置資源,沖淡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往往導致長官意志來決策,用主觀臆斷代替市場預測,最后導致大量重復建設項目,浪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引發(fā)了諸多產業(yè)的產能過剩。專家反思中建議:這次淘汰18個行業(yè)、2087家企業(yè),能否先查查這些項目當初都是誰批的,并追究相關的責任。這樣從源頭上改革資源配置方式,才能從根本上防止重復建設項目的審批,杜絕產能過剩的反復發(fā)作。如果只在下游關閉產能過剩的工廠,不在上游根治行政審批體制,其結果只能治標不治本,淘汰過剩產能會屢禁不止。
第二,壟斷產業(yè)制造了產能過剩。我國壟斷行業(yè)很多,比如金融、電信、銀行、民航、鋼鐵、鐵路等等均屬于國家壟斷型行業(yè)。壟斷產業(yè)占有資源,吸引投資,排除競爭。保護落后。由于眾多壟斷企業(yè)盲目擴張,才導致了一輪又一輪的產能過剩。這是產能過剩產生的體制性原因。
第三,投資過旺加劇了產能過剩。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從08年開始,加大財政投資和銀行貸款搞建設、上項目,用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由于投資過旺,加劇了部分行業(yè)的產能過剩。由于當時不少投資缺乏科學性,產生盲目性,本來已經產能過剩的行業(yè),如鋼鐵業(yè),也得到了投資刺激,所以使產能過剩呈剛性擴張之勢。
二、淘汰落后產能的必要性。所謂落后產能就是脫離市場需求,盲目擴張導致產量過高,產能過剩。落后產能物耗能耗高,環(huán)境污染重,安全無保障,是經濟增長粗放的重要表現,是導致我國發(fā)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次政府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彰顯了政府宏觀調控的信心和能力,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加強生態(tài)環(huán)保,防止損失浪費,提高生產要素的投入效益和運轉質量。這無疑是宏觀調控的重大舉措,也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途徑,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的必然選擇。
三、淘汰落后產能的主體是市場而不是政府。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告別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種體制性的轉軌,要求政府淡出微觀經濟,讓位于市場來配置資源。要強化市場這只手的作用,淡化政府這只手的作用。用市場機制按照供求關系來確定價格,用市場調節(jié)機制來自動淘汰落后產能。實踐證明,淘汰落后產能的主體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如果一個企業(yè)產能過剩,產品積壓,企業(yè)因為沒有銷售利潤而造成虧損,最后倒閉是天經地義的事。企業(yè)是市場的微觀基礎,是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企業(yè)的生死存亡由市場來決定,如果動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來關停企業(yè),后果太重,成本太高,效果不佳。最后造成政府與市場的錯位,不利于由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的轉型和調整。
四、政府出面淘汰落后產能有負面效應。第一,淘汰的效果不佳,容易走過場。這次淘汰的2087家企業(yè)中,據媒體披露有的是去年已經淘汰拆遷完的企業(yè),今年又加在賬面上充數,以應付中央,搪塞過關。最后導致淘汰的實際效果事倍功半。第二,政府出面淘汰落后產能,容易自攬包袱,加大政府負擔。市場淘汰過剩產能企業(yè)自認損失。如果政府出面強令淘汰,被淘汰的企業(yè)設備怎么處置,工人怎么安置,債權債務怎么處理。會產生一系列的重大問題,需要財政拿補貼給予解決。政府出面淘汰落后產能,很容易把這些包袱、矛盾包攬在政府身上,加大財政負擔,最后得不償失,勞民傷財。第三,工信委出面強行淘汰落后產能,會影響一些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18個行業(yè)被列入淘汰之列,2000多個工廠被淘汰拆遷,至少影響地方上千億元的GDP產值和上百億的財政收入。產生大量的下崗工人,降低就業(yè)率,提升失業(yè)率,在某種程度上危及一些地方和行業(yè)的穩(wěn)定。第四,解決落后產能,一方面要主觀上強行淘汰,另一方面專家建議要貴在刺激消費,提高社會購買力。通過發(fā)展經濟緩解社會供求關系和矛盾,用刺激消費消化過剩產能,這樣才能主動調節(jié)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用消費刺激生產,拉動經濟健康平穩(wěn)的發(fā)展。